免息配资炒股 沙皇俄国的海军究竟败在哪里?近现代海战引发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5-02-07 22:23    点击次数:74

免息配资炒股 沙皇俄国的海军究竟败在哪里?近现代海战引发的思考!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前,沙皇俄国陆军的常备兵力105万人,后备役375万人,规模世界第一免息配资炒股,在经济和人口方面,俄国财政收入是日本的10倍。

人口是日本的3倍,俄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60倍,战略纵深远超越日本,但是日俄战争的结局让世人感到惊讶。

我看到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日本的制度是君主立宪,而沙皇俄国还是封建专制,因为腐朽所以才战败。

这种说法吧,概括性很强,很难否定这种解释,但是理解起来又相当困难,所以我们不妨换一种更接地气的思路去分析下。

战争虽然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但是在战场上就是具体的一枪一炮,一个据点、一个个战役打出来的,

日本真的是以弱胜强吗?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俄国在远东的劣势是非常明显的,部署在远东的陆军仅有9.87万人,日本可以举全国之力在远东形成兵力优势。

展开剩余94%

俄国海军虽然号称世界第三,但是战斗力最强的两只舰队,一只是波罗的海舰队,另外一只是黑海舰队。

而在远东的太平洋舰队虽然实力不算弱,总吨位19万吨,而整个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达到了26万吨。

日俄战争爆发之时,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因为路途遥远,无法及时支援,所以客观来说,日本在远东地区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具有局部优势的。

而且日本的优势不仅仅在数量上,本文将重点分析一下,

日本海军的装备究竟强在哪里?那为什么要先分析海军呢?

远东的战略困境

日俄战争爆发之前,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还没彻底完工,把欧洲兵力调到远东需要很长时间,受到运输能力的限制。

俄国在远东的陆军发挥不了优势,而日本在这个节骨眼上发动战争,赌的就是这个时间差,计划速战速决。

所以在战争一爆发,俄国陆军在远东的作战计划就是以防御为主,用战略性后撤,拉长日本陆军的战线,就是边打边撤,用空间来换时间。

等到支援部队赶到之后,再集结兵力反攻,陆军虽然兵力有限,但俄国的战略纵深的优势明显。

但是战争必然是海陆协同作战,需要把海军和陆军看成一个整体,俄国的陆军计划看似很好,但是在与海军的协调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如果陆军战线拉的太长,那么日军就会趁机切入辽东半岛,俄国在旅顺和大连的海军基地就会被一锅端掉,所以陆军用空间来换时间的策略在实际战场中就非常尴尬。

俄国陆军如果与日本陆军死磕吧,兵力太少,支援还没到,远东就已经丢掉了,打持久战吧,利用远东的战略纵深拖住日军,辽东半岛就会丢掉。

不但海军基地没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也没有了,基本上俄国太平洋舰队也就报废了,建立一支海军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是沙皇俄国无法接受的。

所以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并不在陆军,而是在海军,俄国太平洋舰队能否守住黄海的制海权,才是打赢战争的关键。

一旦丢失制海权,日本陆军在海军的掩护下登陆就会畅通无阻,可以说日俄战争的开局之战就是俄国太平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较量,除了吨位上面的对比之外,还需要从海军硬件装备上分析一下。

被严重低估的日本海军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拿到了清政府2亿多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成了捧着一大笔银子的暴发户,日本明治政府将这笔巨款用在了下一次的战争赌博之上。

赔款中的大部分资金用在了海军的建设上,推出了野心勃勃的“六六舰队”计划,为了对付沙皇俄国,日本海军需要打造6艘排水量1万吨以上的战列舰6艘准万吨级装甲巡洋舰。

当时的日本还不完全具备建造如此大吨位军舰的技术,除去已经有的两艘排水量1.2万吨的“富士级”战列舰,日本还需要向世界海军第一强国,英国订购4艘“敷岛级”战列舰,最大排水量超过1.5万吨。

分别是“敷岛号、初濑号、朝日号、三笠号”,功率15000马力,航速18节,在火力方面,装备两座双联装40倍径305毫米主炮,14门152毫米速射炮作为副炮。

由于这四艘战列舰是在英国不同船厂建造的,“敷岛号”和“初濑号”,外观比较相似,特点就是三个烟囱,“朝日号”和“三笠号”是两个烟囱。

在装甲防护方面,“敷岛级”战列舰选用了较为优秀的哈维-镍合金钢甲,装甲覆盖面积更大,其中最后一艘“三笠号”战列舰,应用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技术,重新调整了副炮和装甲布局,装甲换成了抗打击能力更好的克虏伯钢装甲。

根据当时英国测试的防弹效果,5.75英寸克虏伯钢装甲=7.5英寸哈维钢装甲=12英寸钢面/镍钢装甲=15英寸锻铁装甲,所以“三笠号”是一个能打、能抗的六边形战士。

它代表了当时战列舰的最高水平,成了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东乡平八郎乘坐的旗舰,担任整个舰队的“领头羊”。

历史最终也证明,在后来的对马海战中,“三笠号”的战绩卓越,以至于今天被日本放在横须贺港当做纪念舰。

在火力输出方面,

大口径舰炮装填速度慢,因为主炮在装弹时,需要等待火炮回归中线才能再次装弹,而“敷岛级”战列舰对此进行了优化。

任意回转角度都可以装弹,有效的提高了射速,“三笠号”战列舰主炮装填一次仅需要36秒,其他日军战列舰需54秒。

而俄国的战列舰需要72秒,俄国的军舰主要以大口径火炮为主,而日本军舰还额外配备的射速炮,所以俄国舰队在作战时。

所有火力输出大约每分钟发射139发炮弹,而日本联合舰队可以打出每分钟360发,火力的密度和连续性,远超俄国太平洋舰队。

在火力的命中率方面,

日本海军采用了英国皇家海军发明的“持续瞄准法”将瞄准镜安装在速射炮上,通过调整火炮的角度,瞄准目标连续射击。

通过这种方法,速射炮不仅在射速上,还在命中率上都大幅度压制俄舰的大口径火炮,完全可以支持更远距离射击。

在装甲防护层面,

因为6英寸(152.4毫米)的克虏伯硬化装甲,可以抵挡12英寸口径主炮(305毫米)的穿甲弹。

指望用大口径舰炮击穿敌舰的主装甲带来击沉敌舰已经全无可能,如果想要击沉,除非交战距离够近,在2000码(1828米)以内,瞄准足够准才行。

所以企图用大口径舰炮远距离将对面战列舰打穿已经不太可能,交战的胜负主要取决于足够数量的中口径速射炮和大面积的克虏伯硬化装甲。

在航速方面,俄国舰队的航速也普遍低于日舰,平均航速只有14节,而日本海军可以达到18节以上,在战列舰时代,航速快就意味着能抢占有利的作战阵型,无论是防守还是攻击都有很大优势。

所有从武器装备上来看,日本在战争爆发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除了6艘性能卓越的战列舰之外,日本还定制了6艘准万吨级装甲巡洋舰。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在开战之前紧急抢购了2艘意大利制造的装甲巡洋舰,战列舰和巡洋舰的配合作战,与坦克和装甲车有相似之处。

战列舰主要负责火力输出,所以就会装备大口径火炮和装甲,大吨位会限制其移动速度,在英国的”无畏级”战列舰诞生之前,战列舰能达到18节的航速已经非常先进了。

而巡洋舰有非常好的防御能力,特点是航速快、机动灵活,能够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远洋作战,日军的装甲巡洋舰航速普遍在20节以上。

其中“浅间号”和“常磐号”航速达到了21.5节,所以日俄战争期间的海战已经开始向成体系作战的模式发展了。

旗鼓相当

俄国太平洋舰队海军装备方面虽然已经被日本联合舰队超越,但战舰吨位上来看,双方的差距不大,俄国太平洋舰队拥有7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13艘鱼雷艇和两艘炮艇。

再加上俄国西伯利亚舰队的两艘巡洋舰、两艘水雷巡洋舰以及12艘鱼雷艇和五艘炮艇,也驻扎在旅顺海军基地。

其中还包括,俄国向法国订购的“皇太子号”战列舰,排水量1.2万吨,17000马力,航速18节,装备了两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52毫米速射炮。

在装甲材质上运用了法国人发明的高强度“镍化钢”,使战列舰的装甲带厚度大为降低,“皇太子号”战列舰在1903年加入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任旗舰,在日俄战争刚开战就被日军重创,逃亡至青岛。

虽然俄国紧急对太平洋舰队进行大规模扩充,参考了“皇太子号”的图纸,计划建造8艘大型战列舰,因为当时俄国境内只有5个能造这个尺寸的大船台。

所以俄国一口气同时开工造了五艘国产化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

分别是“博罗季诺号”、“苏沃洛夫公爵号”、“亚利山大三世号”、“鹰号”、“光荣号”。

都装备了两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52毫米速射炮,“光荣号”当时还没有完工,前四艘刚刚完工就编入了太平洋第二舰队远征日本。

俄国太平洋舰队的短板

但是由于太平洋第二舰队长途跋涉,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绕了半个地球才赶到远东,在中途期间,太平洋舰队覆灭,旅顺失守,被日本联合舰队是各个击破。

“博罗季诺级”战列舰的前三艘,在1905年5月的对马海战中又被击沉,“鹰号”战列舰被日军重创投降,改装后加入日本联合舰队,更名为“石见”号,这次长途奔袭的远洋作战,成了“万里送人头”,四个字“惨不忍睹”。

客观的说,就战列舰而言,双方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俄国的巡洋舰确实拖了后腿,直接影响了其统一作战。

巡洋舰的航速就是一个硬伤,如果航速还不如战列舰,机动性就彻底没有了,没有机动性,巡洋舰的防御优势也体现不出来,追击追不上,逃跑跑不掉。

除了新造的军舰之外,俄国舰队大多都是一些航速慢的旧式军舰,最新的一艘巡洋舰,排水量仅0.6万吨,航速18节,和战列舰的航速一样。

日本海军在巡洋舰方面是有明显优势的,“浅间级”巡洋舰,排水量0.9万吨,18000马力,航速高达21.5节。

装备了178毫米的哈维镍合金钢甲,是日本第一款准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火力在全球装甲巡洋舰中也是首屈一指。

所以从装备硬件水平来看,无论是主力战列舰,还是装甲巡洋舰,从战舰吨位和性能上,日本都是处于上风,装备了护甲强大、火力密度大、航速更快的战列舰。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1905年的对马海中,日本联合舰队用非常冒险的战术,抢占T字阵型的原因,面对在眼前U形大转弯的日本海军,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反而没有打出什么致命的伤害。

但是对马海战中,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几乎被打的全军覆没,如果只是从硬件方面进行分析,理由还不是非常充分,毕竟除了武器硬件之外,决定战争结局的关键是人。

两国海军的整体素质,指挥官的运筹帷幄,以及在战场上的临场发挥也是不能忽视的,

在这个方面俄国海军犯了哪些错误?这些错误又是如何导致海军战败的?

我们接着往下看!

为什么俄国海军会惨败?

第一点:俄国太平洋舰队对日本毫无戒备,

1904年2月6日,日本与俄国断交,俄国太平洋舰队对此毫无警觉,2天后,日本海军展开了偷袭。

俄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日本打的措手不及,这次偷袭让俄国太平洋舰队损失了1艘重型巡洋舰和2艘战列舰,“皇太子号”战列舰也被重创,

一个灾难性的开头,就可以让战争输掉一半。

第二点:俄国海军的战术过陈旧,无法适应新型战争,

1896年,无线电技术问世,英国人更早把这项技术用于军事,尤其是海军作战,而俄国海军并没有将其用在实战中,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总司令罗哲斯特文斯基,电子战一无所知。

第三点:俄国应对战争非常仓促,

临时组成的太平洋第二舰队变成了乌合之众,沙皇尼古拉二世本来的命令是抽调精兵强将前去支援。

但是由于俄国海军内部的派系斗争,波罗的海舰队趁机将一些没什么战斗经验,难于管理的老油条“扫地出门”,总司令罗哲斯特文斯基带领是这样一帮人前往远东,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点:就是在战场上,俄国海军的运气确实不好,

这一点就连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认,在1904年的黄海海战中,太平洋舰队的第二任司令,俄国名将马卡洛夫,因为战舰在撤退过程中意外触雷。

而且偏偏触发了弹药库二次爆炸,他乘坐的“彼得罗巴甫罗夫斯克号”被炸沉,说实话,在海战中被水雷炸到是很正常的,触发弹药库二次爆炸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炸死的还偏偏是俄国海军中最厉害的将领。

无独有偶,1905年的对马海战中,俄国舰队总司令罗哲斯特文斯基,所乘的旗舰被连续多次命中,他本人被打成重伤昏迷,导致舰队失去指挥后立刻陷入混乱。

奇葩的是,他人在船舱内,而日军总司令东乡平八郎却一直站在露天甲板上,他乘坐的“三笠号”也没少被炮弹击中,但是东乡只受了点轻伤,不妨碍指挥战斗。

除了海军硬件装之外,这四点和人有关的原因,基本可以概括俄国海军失败的原因,这些都是史料可查,肉眼可见的。

至于是否是沙皇俄国的制度问题,逻辑上论述有相当的难度,但是如果降低一下要求,从“海权”的角度去分析,或许更容易理解。

所谓“海权”就是国家的立国之本与海洋的密切程度,牵涉到海权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因素。

在日俄战争之前,虽然沙皇俄国的海军实力其实并不弱,但是俄国没有海权优势,这个也是其海军和陆军无法有效协同的根源之所在,为什么这么说呢?

海陆战略与经济

可以说俄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巅峰时期占据了整个欧亚大陆面积的42%,庞大的国土面积让俄国陆军有强大的战争潜力,战略纵深极大。

俄国自18世纪初全面向西方学习之后,就一直在攫取通往世界大洋的出海口,但是这些出海口都位于内海。

无法直接通向世界四大洋,往往受制于人,波罗的海、黑海、日本海都是如此,北冰洋区域气候极端恶劣,离工业人口中心太远,航行需要破冰船。

虽然俄国历史上十分重视海军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已经建立了三支海军舰队,总吨位堪称世界第三,但是海军军舰的总吨位,并不能证明俄国是一个海权强国,因为三大海军无法合兵一处,发挥最大战斗力。

再加上俄国周边的地缘环境复杂,无论选择优先发挥哪个区域的海军,都会露出破绽,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往往让俄国顾此失彼,两头危难,西方列强从来就是合纵连横,没有哪一次战争是单打独斗的。

俄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和漫长的国界线需要大量的陆军去支撑,财政状况根本无法支撑三大海域舰队力量同时、同等发展,而且俄国的主要商品出口不是通过海洋。

海上利益也不是俄国的刚需,发展强大的海军的作用比较单一,投入产出比很低,可以理解为,军事需求与经济需求相互矛盾。

而以海洋立国的海权国家,情况则完全不同,比如大英帝国,其所有利益几乎都在海洋,军事需求与经济需求高度重叠。

日本的地缘条件和英国相似,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模仿的也是大英帝国,两国是天然的盟友,俄国海军除了要和陆军抢资源之外,内部的三大舰队互相还面临内部资源争夺的问题。

1902年的英日同盟,大英帝国的海权强国身份对日俄战争的走向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俄国海军面临的是世界第一的海洋强国的制约和限制。

英日同盟造成的困局

当时的英国控制着苏伊士运河,而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开赴亚洲增援,走苏伊士运河航线是最近的,英国以“中立法案”为由,不允许俄舰队通行。

并声称任何交战国军舰都不得在中立

国家停靠,这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战略优势,1904年10月,在经过了四个多月的仓促准备,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踏上了前往远东的征程。

如此长距离远航,也注定了不会一帆风顺,整个过程中状况频发,因为中途补给的问题,俄国舰队出发之前就需要带上足够的燃料。

由于燃料不够,俄国舰队大概率只能走距离最近的对马海峡前往远东海军基地海参崴,日本海军的情况自然要好得多。

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休整,训练,以逸待劳,对马海战开战之时,双方精神状态有天壤之别,直接影响攻击的命中率。

所以对马海战如此巨大的战损悬殊,说明了一个问题,海权国家在海战的作战优势不只是海军吨位这么简单,对于世界各关键航道的控制,沿途军事基地的补给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海军能够打胜仗,除了军舰的吨位之外,还要遍布在世界各海域的军事基地,以及对关键海域的制海权和通航要道的控制。

如果非要说到制度问题,君主和贵族专制的沙皇俄国,企图在20世纪初将自身建成一个海陆并强的世界性帝国。

这种战略构想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相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封建专制的生产力是跟不上的,无法推动俄国的工业化,所以在工业经济的能力上满足不了战略需要,失败和崩溃就成为必然。

全文完免息配资炒股,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请顺手点个赞!

发布于:天津市